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7篇
  57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桂珍 《水产学报》2003,27(3):273-277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相似文献   
362.
冷藏养殖大黄鱼细菌相组成和优势腐败菌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郭全友 《水产学报》2006,30(6):824-830
从菌落和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脂肪酸组成及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结合使用Sensititre、BioFosun、MIDI细菌鉴定系统对0 ℃、5 ℃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细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确定优势腐败菌。0 ℃、5 ℃冷藏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59.6%,在营养琼脂和胰酶解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状隆起,边缘整齐,透明,无色至粉红色,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大小为(0.6~0.9) μm×(1.5~3.3) μm,最适生长温度25~35 ℃、最适pH 7~9。菌株氧化酶和H2S呈阳性,能还原TMAO、液化明胶和Tween40,利用N乙酰基D葡萄糖胺等有机物。菌体主要脂肪酸为16∶1ω7c 、iso15∶0、17∶1ω8c、16∶0,比例分别为21.31 %、13.63%、9.82%、9.76%。菌株测试特征与细菌鉴定系统数据库比照,确定优势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  相似文献   
363.
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的影响及其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的影响以及附着生物的附着机理研究进展,并从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综述了目前所采取的防除措施,认为采取不同养殖生物混养等生物技术,是安全而彻底地解决附着生物大量附着问题的比较经济、环保的生态方法。同时,阐述了目前有关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有利影响方面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364.
人工鱼礁材料生物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人工鱼礁材料的生物附着效果试验表明,投放3·5个月后,试验材料附着生物种类有17科20种,优势种为网纹藤壶;投放20·5个月后,其附着生物有31科36种,优势种为翡翠贻贝。比较不同试验材料的生物附着效果,混凝土板、木板、铁板和塑料板的附着效果较好。同种材料,表面粗糙的混凝土板、涂有红丹防锈漆的木板、涂有绿漆的铁板和灰色塑料板的附着效果最好。由于大多数废旧渔船为铁木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废旧渔船均适宜用作人工鱼礁建造材料。  相似文献   
365.
366.
柱状黄杆菌是柱形病的病原体,可感染全球的淡水鱼类。自然和养殖条件下的海水鱼类以及观赏鱼类也可感染发病。全世界每年由柱形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文章回顾和总结了柱状黄杆菌的发现、病理变化、超微结构特点和血液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近况,对柱状黄杆菌的分离鉴定、柱形病的爆发条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柱状黄杆菌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67.
研究了甘油、蔗糖、棉子糖、葡萄糖、谷氨酸钠和内消旋肌醇6种保护剂分别对蛭弧菌BDS01的保质作用,并挑选出单一作用时保护效果较好的3种保护剂做正交试验,以优化出最佳保护剂配方.应用阿仑尼乌斯方程(Arrhenius方程)预测蛭弧菌BDS01制剂浓度从1010 PFU/mL降低2个log值的保质期,并对预测的保质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保护效果较好的3种保护剂依次是15%甘油、5%蔗糖、5%谷氨酸钠,优化得到的保护剂配方是17%甘油、5%蔗糖、7%谷氨酸钠;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25℃的蛭弧菌BDS01制剂保质期与预测的结果一致,而4℃的蛭弧菌降低2个数量级的保质期为13周左右,略低于预测值.说明在Arrhenius方程基础上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用于预测蛭弧菌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368.
新型杀虫剂锐劲特农药对甲壳类水生生物影响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通过建立稻田 -鱼塘模拟生态系统 ,研究锐劲特农药 (Fipronil)在稻田 -鱼塘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及其对蟹、虾等水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农药锐劲特悬浮剂施入稻田初期 ,5 0 .7%被水稻植株沾附 ,38.5 %进入稻田水 ,稻田水中的锐劲特最高浓度达 0 .0 32mg/L。施药 2 4h后 ,将部分稻田水排入邻近鱼塘 ,水塘水体中锐劲特最高浓度达 0 .0 0 35mg/L。锐劲特在水体中极难降解 ,它在鱼塘水体中的降解半衰期达 77.2d。试验同时表明 ,蟹、虾对锐劲特极为敏感 ,对罗氏沼虾、青虾、螃蟹的 96hLC50 仅为 0 .0 0 10、0 .0 0 43和 0 .0 0 86mg/L。在模拟生态系统中 ,施用锐劲特对邻近鱼塘内的蟹、虾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锐劲特在我国稻田地区施用时 ,应注意其对周围蟹、虾养殖的安全。  相似文献   
369.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水生态毒理学研究的 4个层次 ,实验系统的复杂性也按此顺序增加。本研究总结了这 4个层次的毒性评价方法。无疑 ,高层次的研究结果准确性更高 ,但若在较低层次即便是在个体水平上能证实污染物的安全性 ,就没有必要再做更多工作。根据这些年的研究 ,由于污染物的亚致死影响越来越普遍 ,故有毒影响的可恢复性及恢复速度在危险性评价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另外一点是必须关注污染物间因相互作用对毒性效应及其恢复的影响。最后由于实验室条件与田间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故所有实验结果都必须经实际检验  相似文献   
370.
In public debate ove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t issue hasbeen its self-proclaimed aim of further industrializingagriculture. Using languages of risk, critics and proponentshave engaged in an implicit ethics debate on the direction oftechnoscientific development. Critics have challenged thebiotechnological R&D agenda for attributing socio-agronomicproblems to genetic deficiencies, while perpetuating the hazardsof intensive monoculture. They diagnosed ominous links betweentechnological dependency and tangible harm from biotechnologyproducts.In response to scientific and public concerns, theEuropean Community enacted precautionary legislation for theintentional relea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Inits implementation, choices for managing and investigatingbiotechnological risk involve an implicit environmental ethics.Yet the official policy language downplays the inherent valuejudgments, by portraying risk regulation as a matter ofobjective science.In parallel with safety regulation, thestate has devised an official bioethics that judges where todraw the line in applying bio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s ifthe science itself were value-free. Bioethics may also judge howto balance risks and benefits, as if their definition were notan issue. This form of ethics serves to compensate for theunacknowledged value-choices and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salready embedded in R&D priorities.Thus the state separatesrisk and ethics, while assigning both realms to specialists.The risk/ethics boundary encourages public deference to theexpert assessments of both safety regulators and professionalethicists. Biotechnology embodies a contentious model of controlover nature and society, yet this issue becomes displaced andfragmented into various administrative controls. At stake are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tizing the problem-definitions thatguide R&D prior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